昨天,位于通元鎮良賢村的海鹽縣標豐農場里,農場主葛魁彪和工人們正忙著育秧,不過今年他們又多了一樣“新式武器”——育秧滑車,有了它,農場的育秧工作事半功倍。而這部育秧滑車也是全縣首次引進使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空的秧盤經過第一臺種子播種機后,秧盤里先鋪上了一層泥,經過灑水裝置,泥土變濕潤了,再經過第二臺種子播種機之后,秧盤里均勻地鋪上了種子,最后再鋪上一層泥,接著一個個秧盤就“坐”上了育秧滑車,被輸送到田里,工人們只需要在田間另一頭等著,把輸送過來的秧盤整齊排放進大棚就行了。
今年海鹽水稻機插秧面積將達到3萬畝。機插水稻的育秧現在普遍采用秧盤育秧,不過,要把鋪好種子和泥土的秧盤搬運到田里,等出苗后再把秧苗從秧田運送到田頭的機耕路上,是一項十分繁重的體力勞動,以往這些工作都是依靠人力花上三四天才能完成。因此,標豐農場農場主葛魁彪一直在考慮能否在這個環節上也實現機械化。
今年,葛魁彪花了5.5萬元買到了這樣一部育秧滑車,問起葛魁彪為何如此舍得投入,他回答:“磨刀不誤砍柴工,其實花這個錢還是值得的,有了這部育秧滑車,送種子下田,育秧完成后,還能送秧苗上來,工人省了一半多,效率提高好多,本來一個大棚的育秧工作需要30個工人開工3天,現在只需10個工人,不到一天時間就能搞定。”這部育秧滑車長48米,眼下它可以把裝有種子泥土的秧盤輸送到田間,等育秧完成,還能再用這部滑車把出了秧苗的秧盤輸送出來待插秧。
目前,全縣共有8個育秧中心,育秧中心為農戶提供代育秧苗,開展機械化插秧服務,種糧農民可以降低種子、育秧、插秧等生產過程風險,實現生產風險的轉化。
標豐農場承擔著通元鎮及周邊鄉鎮的育秧、機插秧任務,目前該農場共有6個育秧大棚,每個大棚可排放2700多只秧盤,而一般16只秧盤的秧苗可插種一畝大田。記者在現場統計發現,有了這部育秧滑車,每小時可輸送500只秧盤,也就是說,一個大棚的育秧工作只需要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節省了人力成本。
縣農機管理站站長葉益平介紹:“育秧滑車實際運用效果不錯,省工省力省時,效率也大大提高,而且可有效搶抓育秧的最佳時機,第一批秧苗育秧成功后還可緊跟著育秧第二批。接下來,縣里將爭取相關財政支持,對育秧滑車進行補貼,并逐步在全縣范圍內的育秧中心推廣,實現育秧全程機械化。”
來源: 嘉興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