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不懼補貼退坡,靜待爆款放量。2018年新版補貼政策發布以來,車企緊隨政策調整產品策略升級車型,高續航里程/高性價比的車型陸續推出。根據乘聯會數據,phev銷量方面,前10個月銷量前10名基本以自主品牌為主,與往年不同的是榜單中出現了2款合資高端車型,分別為排名第6的bmw530le、排名第8的bmwx1,累計銷量分別為10392輛、5834輛。ev銷量方面,蔚來es8累計交付6766輛,預計11月和12月每月交付2輛,全年累計可達1萬輛目標;榮威marvelx 10月份交付1022輛,環比增長429.53%,預計11月和12月將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下游中高端產品持續放量,消費者觀念不斷升級,新能源汽車產品通過提升品牌形象獲得較高的品牌溢價能力,減輕對補貼的依賴程度,實現新能源汽車從補貼驅動邁入消費驅動新階段。隨著雙積分制政策的實施,靜待下游新能源汽車爆款放量,2019/2020年行業需求有望實現40%以上的高速增長。 另外,大眾集團計劃到2020年推出超過30款新能源車型,其中一半將在中國本土生產。在中國,大眾計劃2020年生產40萬輛電動車,到2025年計劃達到150萬輛。奧迪也公布電動車本土化戰略布局:4年投入150億,在未來8年一汽奧迪將引入40款電動國產車型。teslamodel 3也將于2019年底實現國產化,未來下游中高端產品的持續投放,將會不斷改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消費格局,促進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投資建議:關注三大主線:1)集中化:當前時點看好抗壓能力更強的鋰電龍頭,重點推薦:寧德時代、億緯鋰能;2)高鎳化:當前ncm811研發進展略超預期,18/19年有望成為高鎳三元的超額利潤年。重點推薦:當升科技、新宙邦、杉杉股份;3)全球化:重點推薦璞泰來、旭升股份、恩捷股份、星源材質、新宙邦、宏發股份、三花智控等;
新能源:預計2022年光伏組件成本可降至1元/w。近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表示,制造端1-9月產能利用情況分化明顯,體量大的企業全年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體量小的不到50%。國內市場情況,國內1-10月份新增裝機約36gw,累計裝機超過165gw,集中式下降約四成。前三季度分布式僅有2%的增長。國際市場情況,1-10月份,進出口情況呈現增長態勢。增長率14.6%。從去年開始出口額第一次走出負增長。硅片和電池片表現出價減量增。組件出口額、出口量均上升。組件出口額回升80%,9月份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額。價格趨勢方面,同步制造端,產業鏈四個制造端價格下降非???其中比較典型的隆基,一年內9次降價。王勃華表示,產業發展的速度非常快,2022年,組件成本可降低為1元/w。預計2022年仍會有30%左右的下降,主要表現在技術方面。技術趨勢方面,轉換效率記錄將會更新加速。王勃華指出,目前產業已經在面臨新的形勢,如今更重要的是要拼質量,目前的政策形勢和之前也大有不同,要用新的形勢來面對,才會使行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投資建議:配額制有望加速落地,從而有效提高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同時綠證也將有效緩解補貼拖欠壓力,從制度上保障了風電和光伏的長期發展空間。風電重點推薦金風科技、天順風能;光伏重點推薦正泰電器、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及林洋能源等。
電力設備與工控:智能電網建設進入配電網投資時期:近年來,隨著特高壓骨干網架建成及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配網投資補欠賬的進程正在加快。2017年,我國110kv以下(含110kv)電網投資規模達3,064億元,2013-2017年間投資復合增速達到11.48%,投資結構從2013年的51.5%上升到了57.4%,平均每年提升1.48pcts。從行
業動態來看,配網自動化、增量配電網及電力信息化等領域將成為投資重點。2018年9月7日,能源局集中批復14條特高壓線路,意在拉基建穩增長。其中青海-河南±800kv特直項目于10月25日獲得發改委核準,并于11月7日正式開工。從節奏上來看,18/19年將是核準大年,還有3直6交項目將在18q4核準完成。14條線路預計總投資規模在2000億以上。投資建議:重點推薦技術領先的特高壓主設備龍頭企業。特高壓主設備產品技術門檻高,市場集中度高,主要的參與企業包括國電南瑞、平高電氣、許繼電氣、特變電工和中國西電等。從訂單規模測算及各家的市占率來看,這14條線路將給這些企業帶來10%以上的營收彈性??紤]到特高壓設備毛利率凈利率水平均遠高于高壓和中低壓電氣設備,預計帶來的利潤彈性會更高?;谶^往電網基建對特高壓相關公司的影響來看,每一波特高壓建設高峰都伴隨著相關公司經營業績的大幅提升和股價的快速上漲。我們重點推薦:平高電氣、許繼電氣、國電南瑞、中國西電和特變電工。
風險提示:新能源汽車銷量低于預期、光伏裝機低于預期、風電復蘇進度低于預期、制造業復蘇低于預期等。
本周組合:通威股份、隆基股份、正泰電器、平高電氣、寧德時代、國電南瑞、金風科技
來源:證券之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