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企業家心中都有一個做大做強的夢,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到處抓機會,什么賺錢做什么,在今年行情這么不好的情況下,仍是有企業在制定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
每個企業家心中都有一個做大做強的夢,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到處抓機會,什么賺錢做什么,在今年行情這么不好的情況下,仍是有企業在制定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殊不知,隨著需求階段性飽和和市場的加劇,國內農機需求空間和先天優勢殆盡,很多企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是目前很多企業面臨的困境,在接下來的幾年,行業將進入激烈的洗牌期,在這樣的環境里,企業家需要學會把企業做小、做精、做輕,這樣可以聚集能量,在自己擅長的優勢領域實現長遠發展和突破,同時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可以讓企業擺脫低價競爭、惡性競爭的困境,建立以能力為基礎的長遠競爭力。
具體到農機這個特殊的行業,身為企業家,如何才能把公司做小、做輕?
一、重技術,輕營銷
國內農機企業在過去二十年最大成功是營銷成功,我們快速模仿,快速生產,然后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接著像滾雪球一樣,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企業招更多的人搞營銷,目的是賣更多的產品,這種游戲在供大于求之后就會結束。
營銷戰在成長期的市場是必須的,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銷售搶占市場,完成原始積累,但現在企業由重營銷轉向重技術,有技術優勢的產品就有價格優勢,銷量比原來少的多,但企業利潤并不一定降低,君不見,國內外的大企業,哪一次不是通過推出新產品來變相提高產品的售價?
營銷是體力活兒,技術是腦力活兒!如果不想一輩子搬磚的話,就開始真正的從技術開始吧。
二、重效率,輕規模
在國內農機下半場的競爭中,對于生產企業來說,規模的競爭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需求量下降的厲害,企業的規模已經變成了產能過剩,接下來不是上規模,而是一個去產能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之所以取勝,是因為美國用了泰勒的管理原理,讓其一國生產的物質比其他所有參戰國的總和還多。當前國內幾個大企業事實只有規模優勢,沒有效率上的進步,企業只能通過耗費資源以獲得增長,但不能持續。
生產企業需要建立自己的效率優勢,筆者認為有兩個方向:一是速度更快,二是變得更快。
速度更快。這曾經是小企業的優勢,不過一但小企業成為大企業,似乎這種優勢就消失殆盡了,海爾“人單合一”、“人人都是創客”、“自組織”等企圖預防大企業病,無論大小農機企業,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都需要速度制勝:壓縮學習模仿周期,加快研發速度,提高生產速度和頻率,小批量快速生產,快速推向市場。
變得更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傳統農機企業推出一款產品通常需要2-3年的周期,而約翰迪爾、久保田、洋馬等跨國公司則更慢,3-5年時間。正是因為這種慢,讓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錯過了很多機遇,但對于跨國公司來說,銀行里有大把的現金,為了追求穩健,失去一部分機會是可以接受的;但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等米下鍋,一大家子人餓的嗷嗷叫,不能慢條斯禮,所以需要學習互聯網企業的迭代思維,就是小步快跑的方式,一次只改進或完善幾個功能,新產品只要比老產品好就是勝利,不斷的向市場推出升級版本,讓用戶保持新鮮感,能感覺到產品的變化,愿意買單而又能買得起單。
事實上讓產品變得更快絕不是說教,你身邊就有很多師傅,比如小麥聯合收獲機、全喂入水稻聯合收獲機一年一公斤的喂入量升級,其實就是產品快速迭代的最佳案例。
三、重用戶,輕銷量
因為太看重銷量,所以企業的一切營銷工作都是圍繞著如何把產品賣出去,而想賣的好,賣的多,生產企業的目光就會盯著經銷商,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把產品鋪到有實力的經銷商的門店,用什么商務政策才能哄著經銷商多訂貨,或通過什么方式把經銷商套牢,市場營銷工作變成和經銷商的博弈。
為了增加銷量,在區域市場搞所謂的“網絡密植”,煽動經銷商之間打價格戰,通過低價增加產品銷量,在這個過程中恰恰遺忘了最終的用戶,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都是農機價值鏈的中間環節,用戶才是最關鍵的環節,只有用戶掙了錢,用戶才愿意為農機付費,所以企業營銷的重心要放在用戶身上,而不是經銷商身上,比如生產水稻收獲機的企業,你的機子比競爭對手的跑的快,收的快,收的干凈,還服務好,用戶最終會用腳來投票的。
用戶是最終付費的人,誰能幫助用戶掙錢,誰就能掙用戶的錢!
四、重需求,輕競爭
很多農機企業陷入了怪圈,沒有人想搞清楚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而是競爭對手生產什么產品我就生產什么,天真的認為競爭對手比自己懂用戶。
市場競爭的法則不應該是比別人做的更好,而是做不同!只有不同,才能賺得超額利潤,而只有超額利潤才能保證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市場競爭的法則就這么簡單,但似乎國內企業大多陷入集體無意識之中。
其實藍海市場就在我們身邊,可以說俯拾皆是。筆者曾經考察過麥冬種植區,農戶一年花在人工上的成本在0-8000元/畝,種植戶望眼欲穿的盼著有人賣給他們移載機、收獲機、摘果機,我見過一個合作社老板自己搗騰出一臺粗糙的麥冬收獲機,雖然效果不怎么好,時常出問題,但收一畝要價800元,相比人工收一畝1200元還是省了400地,試問收一畝小麥多少,收一畝馬鈴薯多少錢?
筆者還考察過三七、黃芪、甘草、構樹等種植,都缺機械,筆者還考察過非洲的幾個小國家,他們種植的芝麻在國際市場上是暢銷貨,但沒有可用的收獲機,希望中國農機企業提供。
走競爭對手的路,讓你無路可走!離用戶越近,離競爭越遠!
總結下,企業做經營,是時候關注用戶的真正需求了,一切基于需求,一切才能來之于用戶,把公司做小,把用戶做大。
來源:大田傳媒|農機36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