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一家美國機構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單》中,榜上有名的唯一一家中國企業“中信戴卡輪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92位。進入100強榜單中的日、美、德三國企業數量分別為28、24、20家,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德國、日本各有3家,其他為美、加、法、韓各1家,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博世、電裝、大陸集團,三家主導產品是電子電器、底盤部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讀這份榜單,中國汽車零部件在世界汽車零部件產業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在一家中國媒體發布的2013年中國零部件百強榜上又可以從另一側面看本土零部件:排行前十的企業大多是輪胎、玻璃等零部件企業(不含發動機),表明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相對優勢還是傳統汽車零部件。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零部件發展滯后對汽車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越加凸顯,政府、業界、學者對振興零部件產業也有高度共識,但是,政策已經有限,業界多有無奈、學者見仁見智,零部件產業總體水平提高緩慢。目前,零部件產業的總體格局和現狀如下:
三資并存的產業特征。按照資本屬性劃分國內零部件企業大致有三類,一類是中外合資企業,其成立背景主要是產業政策因素,如上海聯電、科力美等,一類是外方獨資企業,如天津電裝電機、飛思卡爾等,世界零部件百強榜單上的企業絕大多數在中國落地,或合資或獨資,第三類是中資企業(以下簡稱本土企業),本土企業中又分為民營及混合所有制(主要是國企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多與整車企業有資本紐帶,體量相對較大。
本土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從企業數量看(規模以上),本土企業占七成以上;從配套營業額看,本土企業約占三成,主要因素是整車近75%(總量中剔除商用車和交叉型乘用車)的75%市場份額是合資企業的,15萬元以上乘用車的市場主要是跨國品牌產品,而整車合資企業的供應商以合資或外方獨資為主,占三成的外資企業依賴外源,以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零部件獲取高高收入和高利潤,本土零部件企業大多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在制動系統,傳動系統,轉向系統、空調系統,以及電子控制類等核心零部件中份額有限,所以有人用農村和城市之別比喻本土和外資零部件企業,雖不盡貼切但也基本反映了產業現狀。
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大多數本土企業是從傳統卡車零部件配套逐漸發展起來的,經歷了為轎車或全系列車型配套的轉型,淘汰了一批企業,被兼并了一些企業,部分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形成一定規模和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還缺乏成長能力,在外資零部件企業強勢下,在整車企業產品不斷升級,對零部件供貨條件越來越嚴格約束下,本土企業贏利空間越加有限,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一些與整車企業有資本紐帶關系的企業或許稍好,有相當一部分獨立供應商甚至在用其它業務“養”零部件,還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干脆“打不贏就走”。如今,在汽車產業向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中,零部件產業整體上面臨再轉型升級的壓力,能不能跟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是擺在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特別是本土企業面前的生死狀。
中國零部件產業能不能崛起?能不能有中國的博世、電裝?能不能對整車特別是中國品牌汽車發展形成有力支撐是業界關注焦點,筆者通過對一些零部件企業走訪和研究認為有以下四點對零部件產業崛起至關重要:
第一,本土企業要自強。人才、技術、資金是制約大多數本土企業向上發展的因素,但筆者認為首先還是企業要有戰略和正確的戰略定位,要有能力為實施戰略有效配置各類資源,當然,前提是企業能有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及其管理團隊。沒有戰略目標,沒有成為百年老店追求的的企業是走不遠的,沒有正確的戰略定位也是走不下去的。企業或做專、或做大、或轉型都必須與企業自身及外部環境相適應,還有機遇把握。一些比較成功的企業,如揚州亞普做成世界排名第三的油箱總成供應商,萬安科技從底盤部件向系統供應商發展,萬向集團在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精進電機專注電驅動系統開發生產等,都有比較明確的戰略定位,并具有為戰略實施有效配置研發、生產、運營資源的能力。筆者注意到,這些企業要么是有三十幾年創業、立業史的民營企業家及其繼承者,要么是有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要么是致力于中國汽車發展的海歸精英在執掌,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領導者及其團隊是企業能否有正確戰略和有效實施戰略的根本,也是諸多世界級零部件供應商成功的關鍵,中國零部件要崛起需要有一批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領軍者,在這樣一批企業家帶領下有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形成支撐汽車產業向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的能力。
第二,整零合作要打戰略。零部件供應商體系是整車企業的核心資源,世界主要的汽車企業都基本有比較穩定供應商體系,整零間既是產品、技術開發合作伙伴,也是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利益共同體。在中國的外資企業是零部件跨國集團全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零戰略伙伴關系的全球化延伸。中國本土大多數整車企業雖已形成對零部件從購買到要建立供應鏈體系的認識上的轉變,但是建立起支撐整車發展的供應商體系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還缺乏整合供應鏈資源能力,包括核心部件開發、系統匹配能力、對供應商評價的標準和體系、控制成本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缺失也是本土零部件企業成長緩慢很重要的因素。不具備這些能力,就不能對零部件企業給予有效指導、評價,以及促進零部件企業的改善,同時,也意味著外資供應商給整車提供的部件或系統就是一個黑匣子,有邊界條件、規格參數而已。面對強勢的外資零部件供應商本土整車處于弱勢地位,能力不對等,利益不可能對等。同時,外資對本土潛在的零部件供應商的普遍競爭策略是,你無我有時爭取最優供貨條件,一旦本土零部件產品具備供貨能力,馬上降價打壓,這也是當下本土零部件艱難前行的重要因素。有些整車企業培育本土零部件供應商意識很強,比如上汽,用他們的說法,兩條腿走路,一條洋腿,一條土腿,洋腿或可保當前,土腿是長遠,是戰略。所以,整車企業要給本土零部件機會,給他們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韓國的摩比斯、萬都就是在這種機會下和現代汽車公司一起成長起來的,相比之下,本土整零間還缺乏惺惺相惜以退為進的文化認知,整零合作打戰略還需要突破文化弊端。
第三,國家要有戰略引導。汽車零部件國產化政策和八五、九五期間國家的“雙加工程”對培育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中國零部件百強榜單中的大多數企業是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成長起來的。在走訪中了解到,零部件企業非常需要有國家戰略的指引,因為,本土零部件企業的最大機會還是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但是在中國品牌汽車特別是乘用車持續下滑的態勢下,零部件得以轉型升級的市場空間也在減少,經營壓力加大,再發展能力隨之下降。筆者的觀點是,中國市場這么大,機會這么多,但由于太多因素影響和制約,這些機會并沒有成為中國品牌汽車發展的機遇,所以,國家要有戰略,以戰略為指引,形成有利于發展好中國品牌汽車的環境,促進相關智力資源助力提升汽車產業創新能力,促進整零戰略合作,促進零部件產業的自信與自強。
第四,行業組織要給力。對于零部件產業的振興與崛起行業組織肩負使命,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一是組織行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既是零部件行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具體表現,也是競爭中處于劣勢的關鍵,行業組織要利用各種平臺(如汽車協會和汽車工程學會的分支機構),組織各專業零部件系統中有優勢的企業一同研究和制定標準,通過研究促進技術進步,促進合作。
二是組織促進行業自律。如依法、依規抑制低價或傾銷等手段的惡性競爭,保護合規零部件企業和關聯企業權益。三是促進整零、零零的交流合作。互聯網技術發展將改變汽車產業形態和發展模式,基于網絡的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是汽車產業未來方向,零零、整零間合作方式也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行業組織要在這方面搭交流平臺,并開展相關研究,如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基于網絡的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整體架構是什么,如何實現,整零應該如何主動參與這種變革等。
希望在前方,路就在腳下!筆者相信,有一批零部件企業的自信自強與成長,有整零戰略合作的突破,有政府引導,有行業組織的作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會有崛起的一天。
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