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汽車反壟斷搞得很熱鬧,和汽車有關的假新聞也傳播的很厲害。有報道說國家將取消汽車品牌授權經營,以后誰都可以賣車。還有報道說國家要放開汽車平行進口,今后非授權企業也可以進口汽車,此舉將使國內進口汽車價格整體下降15%。其實這些說法都是臆斷,并沒有事實依據。
8月25日,路透社援引德國《斯圖加特日報》的消息稱,中國政府告知德國三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今后不能在中國獨立經營公司,必須與中國本土企業組建合資企業。
從周一開始,這則新聞就在各大網站上四處傳播,微博、微信朋友圈也大量轉發。仔細一了解,又是一則假新聞。
路透社轉發的是一則假新聞
路透社這一爆炸性新聞播發后,各種分析解讀紛至沓來。有報道稱,全世界所有的汽車公司和零部件公司都在中國賺了大錢,中國相關公司卻沒有賺到錢,因此中國政府重新調整產業政策,來幫助中國自主品牌企業。甚至有人解讀說,汽車零部件合資有望解決壟斷。
經詢問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權威人士,表示不清楚這回事,汽車領域利用外資的政策并沒有任何變化。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假新聞又是如何出來的呢?
最近國內電動汽車很熱,一些外國公司想在中國投資和電動汽車有關的項目。德國三家從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公司也想在中國投資汽車動力電池。但是根據2011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規定:能量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ge110wh/kg,循環壽命&ge2000次,外資比例不超過50%。
也就是說,凡是在華投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外國企業,不得設立獨資公司,必須組建股份不超過50%的合資汽車。
這個目錄已經實行了兩年多,并非什么新東西。并非指所有的汽車零部件都必須合資,不得設立獨資企業。
這家德國公司沒搞清楚中國的相關政策,《斯圖加特日報》稀里糊涂地刊登出來。路透社作為世界著名通訊社,不進行核對就轉發,以訛傳訛,讓假新聞得以發揚光大,實在難辭其咎。
外資占據汽車零部件統治地位
200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正式取消了外商投資汽車零部件的股比限制,可以合資,也可以獨資。
隨著全球汽車跨國集團紛紛進入中國投資建廠,幾乎所有汽車零部件巨頭也來到中國投資建廠,而且以獨資為主。
德爾福、博世、偉世通、伊頓、米其林、日本電裝、德國大陸集團等世界著名汽車零部件集團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創辦獨資、合資企業。
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mdash德爾福汽車系統公司在華設立了14家獨資和合資企業、1個技術中心和一家培訓中心。全球第二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博世公司,在華設立十幾家獨資和合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建立了覆蓋全中國的規模化零部件分銷網,擁有150多家售后維修服務站。世界排名第4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mdash&mdash日本電裝公司在天津、煙臺、重慶等地開設了多家獨資、合資企業。這些跨國零部件汽車在華生產的產品,除了供給中國的整車企業,部分還出口到國外。
一項統計表明,201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10333家,其中外資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但是,這四分之一企業則占到當年汽車零部件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三。外資及港澳臺汽車零部件企業中,55%是獨資企業,45%是合資企業。由此可見,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經占據了統治地位。
實事求是地看,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促進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體系,不但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還擴大了出口。
國家鼓勵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制定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
《目錄》把外商投資產業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本次《目錄》修訂,考慮到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把汽車整車制造條目從鼓勵類中刪除,在鼓勵類增加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等條目。
《目錄》鼓勵類產業(十九)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項下第4條就是
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制造:能量型動力電池(能量密度&ge110wh/kg,循環壽命&ge2000次,外資比例不超過50%),電池正極材料(比容量&ge150mah/g,循環壽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電容量的80%),電池隔膜(厚度15-40&mum,孔隙率40%-60%);電池管理系統,電機管理系統,電動汽車電控集成;電動汽車驅動電機(峰值功率密度&ge2.5kw/kg,高效區:65%工作區效率&ge80%),車用dc/dc(輸入電壓100v-400v),大功率電子器件(igbt,電壓等級&ge600v,電流&ge300a);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驅動系統。
以上列出的項目幾乎包括了新能源汽車的所有系統和技術。除了要求能量型動力電池必須合資以外,其余都可以獨資。
中國在汽車領域的對外開放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可以說是最開放的。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跨國汽車巨頭和零部件巨頭來中國投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和wto成員國,中國也絕不會對外資關上大門,或者限制外資在中國的發展。
來源:騰訊汽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