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提高國內消費市場的整體誠信水平,以優質優價優化消費結構,為中國消費者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實用、超值的商品,才是刺激和提振國內消費的根本,才是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所在。
今年,中國消費者瘋搶日本馬桶蓋的消息被多家媒體報道,很多人對此仍記憶猶新,而近日來自山東黃島檢驗檢疫局的一條通報則再次觸動了人們的神經。
據該檢驗檢疫局透露,在抽檢的9批進口智能馬桶蓋中,7批不合格,不合格率達78%,其中包括從日本進口的馬桶蓋。
據介紹,這些進口智能馬桶蓋主要不合格項為無中文信息和中文說明書、標識易脫落、無接地符號、未標注防水等級等標識和說明信息不全;電源線插頭樣式不符;接地措施存在安全隱患等。
檢疫人員發現,在最近的一批抽檢中,從日本進口的馬桶蓋竟然沒有任何中文標識,不符合進口貨物的登記要求。
其實,就在年初消費者瘋搶日本馬桶蓋的同時,相關專業人士也從多個角度揭下了這個僅次于電飯煲的“家電神器“的神秘面紗。比如:防水性能差、必須轉換電壓才能使用、出水孔容易堵塞、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問題。
明知“中國造“,仍愛洋品牌
雖然專業人士苦口婆心揭示了真相,但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偏愛似乎仍未減少。
浙江寧波米迪電器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陳斌坦言:“在同樣的價格區間,我認為消費者多數會選擇日韓品牌,不會選擇我們。”
不僅是日韓品牌,在同樣的價格區間,國貨與歐美品牌相比也會失去很多競爭優勢。
而當很多消費者了解到大部分從日本買的馬桶蓋實為中國制造的消息之后,對洋品牌的偏愛似乎仍未消退。
有專有專家指出,赴日爆買現象反映出國人不僅僅是對國內的某一種產品的不信任,更是對國內商業環境的不信任。而對國外整體商業環境抱有的更大信心,則驅使國人愿意多花精力甚至財力去國外消費。
因此,如今行業與消費者之間出現了這樣一種局面。一方面,苦心研發的本土企業疾呼“中國制造”完全不遜洋貨,而另一方面,消費者仍然樂此不疲地從國外背著馬桶蓋和電飯煲回國。
據記者了解,今年年初,浙江慈溪一家電暖氣企業找到國內知名的工業設計公司,頂尖的模具制造商、市場調研機構、營銷公司,以合伙人的方式,共同打造了一款在衛生間集取暖、除臭、除濕、人機交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機器人,僅工業設計費一項就耗費50萬元。加上后續模具的開發和生產環節的投入,總共投入要200萬元。對于一個習慣于模仿制造,靠微利生存的代工企業來說,這無疑是生產理念上的顛覆。但該公司總經理余雪輝仍有掩飾不住的擔憂:做出來后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會不會被模仿?這都是未知數。
這些擔憂并不是沒有依據。卓力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為填補國內熨燙高端市場國產品牌的空白,精心打造了增壓蒸汽熨燙機,但在門店開業之后的一個月里,只賣出了4臺。很多顧客一聽是“寧波制造”,扭頭就走。
品牌的力量,已經成為決定消費者購買的極為關鍵的因素。
提升市場整體誠信度方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在洋品牌巨大的“殺傷力”面前,有專家表示,單純地在產品質量和創新上下功夫,無法從根本上扭轉中國消費者出境“爆買”的現象。只有致力于提高國內消費市場的整體誠信水平,通過全方位的措施,為中國消費者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感覺買到了實用、超值的商品,才是刺激和提振國內消費的根本。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某教授針對國人赴日掃貨現象解釋稱,盡管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在質量上并無多大差距,但國產卻不受信任。針對該解釋,日本媒體則認為,中國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品質差距雖暫且無法比較,但中日雙方卻在對中國制造的信任程度上達成了一致認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透露,“根據國際機構的調查,現在全球范圍內都受到山寨制造、山寨產品的困擾,中國是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張文魁說,不少產于中國的虛假品牌產品、沒有固定品牌的產品的確問題很多,不但存在品質低劣、性能虛假等問題,還存在達不到安全環保要求、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
張文魁認為,一是需要下決心促進產業升級,包括推動優勝劣汰、鼓勵優質優價、引導創新研發、實施更嚴標準等;二是下決心推動法治,使得仿冒他人品牌、侵犯知識產權、違反安全環保標準的行為都得到依法懲治,特別是政府執法部門以及司法部門可能存在的腐敗和貪贓枉法能得到革除,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本報記者 張麗娜)
來源;消費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