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大規模并購浪潮的推動下,中國已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的主要外資來源國;隨著“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推進,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9月8日,2016年《世界投資報告》(中文版)在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下稱“投洽會”)上發布。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打破此前紀錄,在2015年增長了約4%,增至1280億美元,依然是繼美國、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已成為發展中經濟體的主要對外投資國,并參與了大量跨境并購交易。
同樣是在投洽會上,一場題為“‘一帶一路’與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防控的論壇上,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何亞非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等等,既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挑戰之一就是風險分析和風險防控。
千億美元投哪了?
近年來,國內許多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生產要素價格高漲等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開始主動走出去,以尋求更低的生產要素價格以及更大的國際化發展空間。這些企業或赴海外直接辦廠,或在海外開設銷售公司,或并購國外企業等。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46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6732.4億元人民幣(折合1027.5億美元),同比增長61.8%。
實際上,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經實現連續13年的增長。2015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創下1180.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14.7%。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今后兩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以及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對外投資快速的增長有望保持迅速發展的勢頭。”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主編、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對記者表示,今后兩年中國很可能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趙忠秀用“爆炸性”增長來形容今年以來對外投資的增長,但是中國的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規避風險對于企業來說十分重要。
另外一項數據也讓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
統計數據顯示,1-7月,中國企業共實施海外并購項目459個,涉及63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及制造業等15個行業,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投資總額的52.8%。1-7月并購實際交易金額已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占同期對外投資額比重也超過2015年的34%;實際并購金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達12個。
雖然中國企業正在不斷加速走出去,但并非一帆風順,很多企業遇到了困難。由于對投資目標國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不足,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并購過程中不斷遭遇挫折。
“很多企業走出去是一廂情愿,并沒有足夠好的人力資源能夠到當地,和當地融合。”趙忠秀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們只是基于境內的經驗,把國內的經驗拿到國外。
不可小覷的風險
和中國企業在海外瘋狂“買買買”的消息同樣備受關注的,是許多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中受挫,曾經有一項未經過官方認證的數據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70%以上虧損。
同時,被企業看作“藍海”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樣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
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總經理助理殷延輝透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信用保險或者海外投資保險業務項目下支付的賠款達到5.8億,經過分析梳理風險有:一般債務風險,資產貶值、匯率限制、匯兌風險等,因為政策規則變動帶來的政府違約,地緣政治風險等。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2015年發布的《國家風險參保評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風險評級為5到9級(9級最高,1級最低)的國家有51個,占比達到77%,總體上區域的絕對風險水平處于相對高位。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參與了“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這些合作的主力軍是廣大的中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增多,但是如何“走得穩”卻是更重要的問題。可以預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企業“走出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遇到的挑戰可能越發密集,要防范的風險可能越發突出。
目前,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債務人公司破產、資產貶值、匯率限制、匯兌風險,以及因為政策規則變動帶來的政府違約以及地緣政治風險。
從地緣政治來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處于亞非歐地緣政治敏感區,地緣政治風險不容忽視,比如說東歐烏克蘭危機、西亞北非今年持續動蕩、中亞極端主義恐怖勢力,一些潛在的風險成為現實威脅,就意味著我國海外利益有可能存在損失,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建設有機遇也有風險,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時刻關注隱藏在發展背后的風險。
何亞非表示,要把風險分析和風險防控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國家和企業兩個層面共同協調努力,逐步形成穩定可靠、可持續的貿易投資環境。加強風險研究和評估,制訂風險的預案,也要從全球安全風險治理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這個問題。
趙忠秀表示,風險管控的目標,一是回避風險,二是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降低風險,三是轉移風險,四是進行補償,五是承受風險。
來源: 華夏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