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pmi全面向好
中國經濟企穩的跡象更加明顯,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制造業pmi數據顯示,五大分項指標全面飄紅。非制造業pmi雖有所放緩,但總體仍處于較高景氣的擴張區間。
不過,制造業的價格上漲正在從原材料行業向工業品傳導,這是否會對整體物價水平帶來影響,還有待觀察。原材料的價格上漲與國際大宗商品周期走勢和國內去產能的政策推動高度相關,未來的變化也取決于這兩者的變化情況。
“2月制造業pmi回升并不是某個或幾個指標帶動的,是幾大類指標集體回升的結果,這表明經濟運行企穩回暖勢頭在增強。”交通銀行金研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pmi指數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回升態勢。
2月制造業pmi報收51.6%,連續五個月超51%,五大分項指數全線飄紅:由于春節靠前,天氣轉暖,節后開工積極帶來了生產指數的明顯上揚;同時,內外需求的改善,價格的上漲也使得2月新訂單指數和新出口訂單指數大幅反彈。
pmi的回暖反映出中國經濟在l型背景下正在經歷一次小周期的復蘇。在此過程中,企業補庫存跡象明顯。
目前,原材料庫存指數雖創一年來的新高,但仍處于榮枯線以下。與此相伴的是,原材料購進價格的上漲正在向出廠價格傳導。2月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64.2%,連續5個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區間。同時,價格傳導效應開始顯現,出廠價格指數也連續7個月處于擴張區間。
pmi“開門紅”:五大指數齊上升
國家統計局3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制造業pmi為51.6%,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且高于去年同期2.6個百分點,pmi已連續5個月保持在51.0%以上。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月pmi實現“開門紅”的原因一方面是今年春節比往年靠前一些,節后開工相對較早;天氣較暖也使一些企業的更早開工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工業品價格延續量去年的回升態勢,改善了制造業企業的效益,提升了其生產積極性。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2月制造業生產趨于活躍;國內外需求有所改善,進出口繼續回穩向好。此外,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60.0%創下2015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連續兩個月上升,這表明企業對市場預期繼續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2月pmi的五大分項指數全線上升。其中生產、新訂單、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于榮枯線,分別為53.7%、53%、50.5%,分別比上個月上升了0.6、0.2、0.7個百分點。雖然原材料庫存指數48.6%和從業人員指數49.7%仍然低于榮枯線,但比上個月上升了0.6、0.5個百分點。
“2月制造業pmi回升并不是某個或幾個指標帶動的,是幾大類指標集體回升的結果,這表明經濟運行企穩回暖勢頭在增強。”交通銀行金研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生產方面,往年2月份是企業生產淡季過去四年2月制造業pmi生產指數均有下降,而今年2月卻不降反升,比去年同期更是高出3.5個百分點。連平認為,2016年以來生產指數出現趨勢性上升,持續保持在五大分項指數中最高的一項,擴張狀態較好,這預示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較好。
而2月高頻的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從月初42萬噸/日左右增長至月末67萬噸/日,春節后22天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發電耗煤同比上升了20.6%,這進一步印證了企業生產在加快。
生產回暖的背后是內外需求的改善,以及由此而來的新訂單和新出口訂單指數的反彈。
牛犁表示,春節過后國內市場需求明顯回暖,訂單指數擴張勢頭加快,同時國外需求也有所回暖: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均高于上月0.5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位于擴張區間。
不過外需回暖的趨勢能否持續仍有待進一步觀察。牛犁認為,進出口指數的回升并不穩固,“進口在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實現了由負轉正;而出口回暖很大程度上是基數問題,至于真實的外部需求有多大的改善還很難說?!?/p>
連平同樣認為,未來特朗普貿易政策和歐洲局勢的影響可能逐漸加重,逆全球化潮流涌動,外需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他表示,2月在手訂單指數有所降低,由于生產的加快,可能導致在手未完成訂單的減少。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點評2月pmi時表示,pmi超預期上升主要受生產強勁、需求改善、價格上漲推動,他判斷這種經濟l型背景下的小周期復蘇今年上半年將持續。
原材料補庫存:漲價向下游傳導
2月份企業補庫存跡象明顯,其中原材料庫存指數上升0.6個百分點至48.6%,達到一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產成品庫存上升1.6個百分點至47.6%,同樣達到近期最高水平。
連平表示,供需兩端庫存指數的上升,是為了增加備貨以應對生產擴張需求,“因為市場需求回暖,企業對上游初級產品的需求增強,原材料補庫存意愿有所改善,而生產加快又帶來產成品庫存的上升。”
但他表示,兩者仍低于榮枯線,說明主動補庫存的積極性仍待加強。
任澤平表示,歷史上看,一輪完整的庫存周期大約持續三年,補庫周期持續約18個月,過去5輪補庫周期最弱的一輪約持續12月,因此預計此輪補庫周期將至少持續到2017年上半年。
價格方面,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連續2個月下降,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態勢有所緩解。但由于這一數字依然遠高于榮枯線,當前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仍在上升。
原材料購進價格仍在持續攀升。2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64.2%,連續5個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區間。同時,價格傳導效應開始顯現,2月出廠價格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報56.3%,連續7個月處于擴張區間,特別是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指數升幅較大。
牛犁表示,原材料價格之所以持續上漲,一方面是國際大宗商品超跌反彈的態勢仍在持續,另一方面受到穩定的市場及需求的影響。而中國的去產能等政策也抑制了鋼鐵、煤炭行業的一部分產能。
原材料領域的漲價正在向中下游傳導。牛犁表示,近期存在一定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脹,部分工業品價格上漲明顯,比如冰箱、空調、洗衣機等電器,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在漲價。
不過他認為,由于中下游產品絕大多數是供過于求的,這種傳導程度有限;而企業效益的提高、成本的節約及相關政策的管制也可以有效抵消一部分傳導效應。在牛犁看來,原材料及工業品價格是中間產品價格,其上漲尚未引起終端居民消費品價格的明顯通脹。
任澤平表示,隨著需求景氣的傳導,未來工業品價格即使回落也主要是因為基數效應,而不是環比因素,工業品價格指數連續7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盈利狀態。
任澤平稱,近期以來的經濟小周期復蘇主要受房地產、基建和重化工業的帶動,主要受益者為大型企業,因而不同規模企業間的pmi分化明顯。
2月數據顯示,大型企業pmi為53.3%,環比上升0.6個百分點,持續高于臨界點;中型企業pmi為50.5%,低于上月0.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小型企業pmi為46.4%,環比持平,繼續位于收縮區間。
牛犁指出,對大企業而言,貸款相對容易且成本較低,員工較為固定,小企業則沒有這些成本優勢;但他認為,pmi是各類企業主觀性的預期,從實際效益上講,小企業往往并不差,甚至相對優于大企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