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數據,單獨看,每個都很微小,但當它們聚集起來,就能釋放大數據的無窮魅力。
貴州全力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幾年前還是普通人工流水線的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乘“云”而上打造了訂單大數據、研發大數據、企業資源大數據、供應鏈大數據、原材料大數據、產品物流大數據的完整大數據鏈,形成獨具特色的貴陽海信大數據+智能制造,產能從2013年的86萬臺增至2016年的150萬臺,人均效率提升108%。
近年來,貴州運用大數據理念和技術,從全領域、全社會、全維度等各環節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開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驅動實體經濟生產技術更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供給革新,更推動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化。
為了讓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加有效,引導企業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貴州邀請西門子、sap、思科、阿里、華為、航天云網等全球111家大數據企業,組成“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隊”,制訂了《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2017年行動計劃服務隊解決方案名單及應用建議》。
截至目前,“服務隊”已經為貴州提供了318個典型解決方案,涵蓋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涉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企業信息化、金融與營銷、云平臺與服務、數據處理與應用、網絡與安全等多個領域。其中,在企業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廠建設方面,形成解決方案117個,幫助企業從計劃排期、生產協同、設備管理、資源整合、質量優化、決策支持等多個方面進行智能化改造和大數據融合應用。
貴州航天電器公司就是通過這樣的解決方案,運用“多品種、小批量”柔性智能生產模式,使一條生產線制造超過1萬種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元器件,大大提升了效率、節約了成本。去年在員工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公司銷售收入增長20.4%,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制交付周期縮短30%以上。
近三年來,貴州兩化融合指數平均每年上升2個臺階,全國排名上升6位,重點行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40.5%,提高了4.8個百分點;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23.4%,提高了3.4個百分點。
此外,還建設了全國首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指標評估體系,組織所有納入全省統計基本名錄庫的企業開展融合發展水平、價值成效、特征模式、發展趨勢的評估診斷。已完成評估企業13390家,占統計基本名錄庫企業的85.9%,其中工業企業5665家、農業企業437家、服務業企業6376家。
依托該體系,貴州將企業融合水平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目前,全省62.1%的企業處于起步建設的融合初級階段,32.5%的企業處于單項覆蓋的融合中級階段,5.4%的企業進入集成提升的融合高級階段。預計到2018年底,全省處于融合中級階段的企業占比可提升到 40%,處于融合高級階段的企業占比可提升到6.5%,實體經濟整體融合水平由初級加速向中級邁進。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已培育建成10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其中工業領域2個、農業領域4個、旅游領域2個、電子商務領域1個、金融領域1個,形成了較強的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公共服務能力。
來源:貴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