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奶粉領域,跨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隨著價格一起在上漲。在過去的12個月中,幾乎是每兩個月左右,這些品牌的嬰幼兒奶粉就會出現一波比較顯著的漲價。但是,漲價并不妨礙他們市場份額的提升,這些奶粉甚至在某些區域出現短暫的供求失衡。在今年春節前后,內地對這些奶粉的需求,甚至造成了香港的奶荒,一時奶粉一罐難求。
嬰幼兒奶粉領域,跨國品牌的市場份額隨著價格一起在上漲。在過去的12個月中,幾乎是每兩個月左右,這些品牌的嬰幼兒奶粉就會出現一波比較顯著的漲價。但是,漲價并不妨礙他們市場份額的提升,這些奶粉甚至在某些區域出現短暫的供求失衡。在今年春節前后,內地對這些奶粉的需求,甚至造成了香港的奶荒,一時奶粉一罐難求。
現在,作為這種供求關系的某種體現,又一波漲價潮來臨,跨國品牌的毛利進一步上升。內地的廠商也在試圖利用這種現象。他們將國外奶粉重新包裝,然后在國內以外資形象推廣,成為這個行業的一種商業模式。
可以說,嬰幼兒奶粉正出現一個超額利潤區間,即使是同樣的奶粉,產自國外的產品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我們姑且將這種現象,叫做奶粉的“洋溢價”。“洋溢價”的形成,固然與本土主流品牌的丑聞相關。2008年的乳業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一個拐點,本土品牌已經沒有辦法得到公眾的多數信任。
任何品牌都難以避免丑聞,但一個行業在丑聞發生了三年之后,仍然無法獲得諒解,那就值得深思了。
從本質上說,跨國品牌并沒有更高的道德水準。在諸種價值的排序中,將股東的需求置于公眾健康的考慮之上,乃是普遍現象。
譬如,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但很多準媽媽、新媽媽和她們的家人往往就會遭遇配方奶粉廠家的強力推銷。你甚至會疑惑,是不是他們的奶粉比母乳的營養還要好。包括跨國品牌廠家在內,這些推銷甚至會違規發生在醫院里面。
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說明,所有的公司,都是將利潤置于嬰兒健康的考慮之上的。不過,國內的公司更甚,將廉價的有毒奶粉添加進入配方食品,在2008年的時候,曾經普遍發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