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豬肉價格仍在每斤9.5元的歷史高位,經歷多年風雨的養豬戶曾憲生已經開始清欄,不養肉豬了。
距離廣州約6小時車程,在廣東省茂名信宜市東鎮鎮文昌村,曾憲生有一家養豬場。
"現在豬價這么高,國家還去補貼,吸引很多人去養豬。根據經驗,豬價很快就會跌得很猛。所以,我不存欄了,現在主要是賣豬仔。"談起跌宕起伏的豬價格,曾憲生表情平靜。
曾憲生的豬場高峰時存欄量1200頭,現在剩下三四百頭,還有120頭母豬。他說:"明年市場價格很有可能會下行,現在提前對母豬進行更新,提高生產能力,抵御豬價下降的風險。"
茂名市是廣東省生豬生產第一大市,今年上半年生豬飼養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680.5萬頭和336.1萬頭。
養豬戶莫月光的策略是賣一半養一半,也開始轉攻豬苗市場。莫月光抹著臉上的汗珠說:"飼料、油價、人工都在漲,每斤豬肉要賣8塊3才能保本。現在再養,等到出欄的時候,豬價下調,壓力就很大了。賣豬仔還能每只賺兩三百元。"
豬、糧穩天下。豬價為何陷入"漲一年、平一年、虧一年"的"價格困局"呢?曾憲生說:"豬價漲,散戶跟風;豬價跌,率先宰殺母豬的也是散戶。信宜是生豬調出大縣,但豬肉供應量六成由散戶提供,規模化養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高州湖塘畜牧水產發展公司董事長蘇劍明則認為政府的補貼政策"搞反了".他說:"豬價陷入’價格困局’已經十多年了。其實價格高的時候無需補貼,大家養豬的積極性都很高。補貼應該在價格低的時候發放,這樣才能保障養豬戶不虧本,穩定供應。"
養豬戶建議,參考糧食保護價的做法,根據飼料價格計算出豬肉"保本價",在豬價低谷時進行收購,從源頭上給予保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