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是沃爾瑪重慶10家門店因涉銷售假冒綠色豬肉而被罰款269萬元并停業15天,業界保守估計其因此而遭遇的營業額損失將達約4500萬元。
如此沉重的代價自然不是沃爾瑪想看到的,然而究竟是什么讓這個國際大型品牌企業屢屢以身試法?
整體鏈條的管理漏洞
沃爾瑪門店內會出現假冒綠色豬肉,絕對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責任,在該事件的背后是一個整體鏈條的問題。
王群是一家外資零售企業的店長,這幾天她很煩惱,因為跨了兩個省去招聘店員卻難以獲得合適人選。
“零售業相對薄利,一線員工的薪水很低,月薪2000元以下的大有人在。低薪水使得店員要么頻繁跳槽以至于店內人員缺乏,要么就在門店內動手腳來獲利。”王群指出,沃爾瑪或許并非一開始就故意銷售假冒豬肉,但是綠色產品畢竟是少數,難免會缺貨,鑒于綠色豬肉比普通豬肉利潤高,在此情況下,負責豬肉生鮮的人員,尤其是分割豬肉的刀手們就開始違規牟利了。
記者采訪獲悉,超市賣場內對于豬肉生鮮的管理有兩種模式,一是由豬肉供應商自行設立柜臺銷售自家品牌豬肉,二是由零售商統一銷售,供應商僅負責供貨。對零售商而言,第一種方式由于難以統一管理且定價不一,因此已經幾乎被市場淘汰,目前大多零售商使用的都是第二種方式。
“第二種方式就給了刀手、生鮮人員鉆空子的機會。對供應商來說,反正是按照重量計算貨款,供應商不會來管之后的銷售。但豬肉的生鮮銷售人員和刀手們的業績可與銷售額掛鉤,綠色豬肉售價高,這些員工為了增加自身收入便會以竄貨形式將普通豬肉冒充綠色豬肉銷售。”長期從事零售業的沈平坦言。
此番被查的門店中,還包括數家好又多,在被沃爾瑪收購后,好又多的采購和后臺管理已逐步與沃爾瑪合并,連好又多也被查出問題,一直強調自己是“總部集體采購”的沃爾瑪的采購部門難逃責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