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破解"價貴傷民,價賤傷農"的豬價魔咒,產豬大省四川醞釀多時的電子商務模式終于"亮劍".
昨日(11月30日),四川大宗電子交易平臺正式啟動,同時平臺推出的首個交易產品---生豬電子交易也同步上線。據悉,上述電子交易平臺由四川中錦大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進行運營(以下簡稱四川大宗),而四川大宗則由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成立。
四川大宗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豬電子交易只是四川大宗推出的首個平臺,未來還將把四川的優勢產品,如農副產品和礦產品等大宗商品納入。
像炒股一樣"炒"生豬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入四川大宗的交易大廳,發現里面的景象和股票交易所十分相似。墻上的大屏幕滾動播報生豬現貨電子訂單合約、報價,并即時更新全國各地生豬報價。大廳內人聲鼎沸,有意前來開戶的養殖戶和采購商把業務員團團圍住,向他們咨詢如何開戶和操作。
"和炒股差不多,只不過交易內容變成了生豬。"業務員簡單地介紹稱,用戶在四川大宗開戶之后,可以登錄四川大宗的網站進行交易;采購方選用招標模式,供應方采取拍賣模式進行交易;四川大宗交易平臺還設立漲跌停板制度,生豬產品漲跌停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5%……
在生豬交易平臺上線后,昨日首批推出的4個生豬現貨電子訂單合約為sz1112、sz1201、sz1202和sz1203,共有100多個交易商入市參與交易。其中,主力合約sz1203(交割期為2012年3月)的開盤價為1735元/批(每批80公斤),當日結算價為1739元/批,漲幅為1.21%.
當日,四川大宗還分別與3家生豬養殖和屠宰加工企業達成合作:中食成都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四川大宗現貨招標方式采購生豬現貨20萬頭,眉山科苑飼料有限公司和營山縣通鴻豬業有限公司通過四川大宗現貨拍賣方式分別出售生豬現貨10萬頭和5萬頭,交易合同總金額合計6億元左右。
上線首日,四川生豬交易平臺首戰告捷,生豬總成交量3142批,成交總額545.6654萬元。
生產優勢轉向定價優勢的嘗試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