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酒業似乎進入一種癲狂狀態,不僅終端售價節節升高,而且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涌入,整個行業表面上一片欣欣向榮。
但是,九度營銷董事長馬斐卻表示,其實這幾年白酒的消費量增長并不大,企業的增長更多是依靠提升價格帶動的。數據顯示,按照2010年的白酒產量計算,全國去年人均消費6.4公斤,已經居于全球前列,市場整體量增長空間有限。而更有知名白酒企業高層在與投資者進行交流時憂慮地表示:"白酒行業的風險在食品安全上,我最擔心的就是食品安全。"
而針對當前白酒行業的現狀,有業內人士形象地總結了白酒業的三大"醉"狀:添加出來的新工藝、過度包裝以及冒進的擴產。
爭議新工藝
上述白酒企業高層表示,很多品牌酒企產品中沒有一滴酒屬于外購,都是自己生產,質量安全有保障,但仍有很多酒企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生產的基酒,多數靠外購,"這是很危險的,"他還指出,有部分企業甚至購買酒精、香精"兩精"來生產白酒,"一旦出現問題,必將影響整個行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青海互助青稞的上市預披露文件發現,公司近幾年大舉對外采購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食用酒精,2010年公司食用酒精采購量為1509噸。實際上,互助青稞2010年白酒的銷量僅為11970噸。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在業內稱為白酒的新工藝,但是不少白酒企業對此都非常忌諱,不愿多談。
馬斐認為,這種做法是行業的潛規則,企業這樣做有市場競爭、成本的考慮,這種方式生產的白酒理化成分也完全合格,但所產的酒質量自然沒有純糧釀造的好,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某券商的一份報告認為,白酒行業近年來的風險來自消費升級背景下對產品品質和企業誠信的要求提高,盡管部分香型白酒國家標準都禁止使用食用酒精勾兌和添加非發酵風味成分,但國內此等產品仍存在。這實際上是部分企業以次充好、虛假宣傳、牟取暴利的問題。
中國釀酒行業協會網站2009年3月刊登了一篇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司副司長畢玉安的發言稿,其中稱,在三鹿事件以后,質檢檢查信箱發來的關于食品安全的來信對于釀酒工業投訴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低檔白酒使用復合甜味劑和復合香精,以提高品味;二是葡萄酒中使用復合香精;三是中低檔白酒使用酒精勾兌,未標注相應的標識;四是假冒偽劣香精水勾兌的葡萄酒在農村市場泛濫;五是企業確實有玩概念、虛假、夸大宣傳的傾向;六是有些企業意識薄弱,很多問題得過且過,行業潛在的問題在繼續,隱患在加大。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