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舟
據報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將集體漲價,漲價幅度為每箱1到2元。三元、伊利公司均證實了乳制品漲價的消息,而部分超市則稱已收到多家乳企的漲價通知。有專家稱,乳企所稱的原料成本上漲這一理由講不通,集體漲價或源于今年以來乳企自身的壓力。(《新京報》12月29日)
乳制品行業危機甚囂塵上,而就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蒙牛、伊利、三元等將集體漲價的消息當然,選擇在這個時候漲價,或許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或者說,突如其來的“風險事件”并沒有阻擋早有“預謀”的漲價行動。
這一次,乳制品集體漲價的理由仍舊是“成本壓力”。這與年初的日化產品集體漲價,以及2007年方便面行業的集體漲價,如出一轍。成本上漲,已經成為商品價格上漲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商品價格,本就是一個矛盾體。資本希望通過漲價獲得更大利潤,而消費者無疑則希望價格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減輕生存壓力。因此,商品價格的上漲,本身就是一個資本利益和大眾利益博弈的過程,在其中發揮重要因素的就是“成本”。如果成本確實提升,企業漲價無可厚非,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大型經濟體的聯盟和聯動來達到漲價并“挾持”市場的目的,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還涉嫌違法。
我們看到,雖然打著成本上漲的旗號,但“成本”多少卻是一筆糊涂賬。譬如乳制品的“原料成本”,就算是業內人士恐怕也未必“測算”得一清二楚,乳制品企業完全是自說自話,缺乏基本的市場公信力;另一方面,說漲就漲了,缺乏應有的市場制衡力量和管理規范力量漲多少、怎么漲、何時漲,由幾個大企業“集體”商議確定,咋漲咋有理。在一些發達國家,一棵白菜要漲價,都要經過多個審批環節和制度監控過程,但在國內,幾個生產商甚至是幾個銷售商“通通氣”,就能實現某種商品的漲價。
在一個健康而成熟的市場中,商品價格應該由供需雙方來決定。該漲則漲,該降則降,不會以消費者高興不高興為轉移??煞从^國內最近的漲價潮,無一例外都是企業和商家的自我表演這其中有多少是跟風上漲,又有多少是要挾上漲,發人深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