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樓、餐館的潲水從廚房后門流出,經過煉油作坊初加工和煉油廠深度提煉后,再被經銷商勾兌后,被銷往餐館、酒樓、糧油門市及農貿市場,最終重回市民餐桌。
這個利益鏈是如何環環相扣,各自又有哪些見不得人的伎倆?近日,重慶晚報記者對我市涉案上千噸、涉案上千萬元的最大潲水油案進行調查采訪,揭開了背后的黑幕。
據悉,九龍坡區法院將在近期開庭審理此案,13人和一個單位被指控涉嫌犯有生產、銷售偽劣食品罪。
養豬場收來潲水初加工
據檢方指控稱,這起潲水油案的偵破是從源頭開始的。2011年4月20日,警方接到舉報,稱一個叫曹先合的人在九龍坡區走馬鎮燈塔村的一個廢舊養豬場內,組織了四五個工人,通過除渣、加熱處理加工潲水,提取浮在上面的油脂,然后銷售獲利。隨后,警方將曹等6人抓獲。
經查,曹先合在九龍坡區、沙坪壩區、璧山縣各有一個養豬場。他每月要花幾十元費用,甚至不花錢,從大學城等地的一些食堂、餐館收來潲水,運到養豬場后,用簡單加熱的方法提取油脂,形成一種毛油。然后,以3200元/噸的價格,將毛油出售給油販子。
從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4月,曹先合就銷售給油販子徐科19噸多毛油,獲利6萬余元。警方將曹抓獲時,現場還查獲3噸多潲水油。
煉油廠隱藏在偏僻農村
據檢方指控,重慶永川冠南烽爍油脂廠(以下稱冠南廠)成了這起最大潲水油案的刑事被告單位,該廠的法人、股東等5人被公訴。
檢方指控稱,李發強為冠南廠實際負責人,周祖健為該廠法人,另3人分別為股東、財務人員和檢驗員。2009年6月,幾人共同出資,以周祖健個人名義成立了獨資性質的冠南廠,周負責管理全面工作,李發強負責供銷,車間管理、財務、檢驗等各項工作均有明確分工。
雖說冠南廠經過工商登記注冊,但實際上卻是掛羊頭賣狗肉。據檢方指控稱,冠南廠做的是飼料油脂深加工提煉,但大肆從油販子處收購潲水油,進行加工后按食用油賣給食用油銷售商。
該廠地處永川區大安鎮的偏遠農村,油罐車拉油需要經過崎嶇的山路。
加工提煉上千噸潲水油
按國家有關規定,餐廚廢棄油脂可以用于加工飼料油,而飼料油的生產工序與食用油很相近,這些提煉油脂的企業基本都有加工飼料油的資質。這就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