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以“保供增收”為中心,以“增量提質”為目標,采取政策、投入、服務和典型等“四馬”齊驅的措施,加速建設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現代漁業建設的基礎正趨于夯實。據統計,全市50畝以上的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已達1600余處、13.6萬畝,占全市漁業專用塘面積的40%,其中,千畝商品魚基地已達8處、1.3萬畝,創建的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23家。
政策促動。市政府《關于加快漁業發展的會議紀要》要求,積極推進商品魚基地建設,對現有池塘實施深挖改造,利用荒地、半荒地、灘涂地或低產地適當擴建養殖設施,建設一批相對集中成片、達到一定規模的商品魚養殖基地,積極培育養殖企業和專業大戶,提高本地商品魚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巴南區、涪陵區等區縣政府積極響應,相繼出臺了加快漁業發展的政策,對建設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給予扶持。
投入拉動。以財政性資金為引導,社會性資金為主體,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投入規模不斷升級,投入來源不斷拓展。近三年來,投入用于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的財政性資金從200多萬元上升至2000多萬元,社會性資金從3000多萬元上升至3億多元,投入渠道從單一的漁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拓展到農戶萬元增收工程項目資金、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項目資金、“三權抵押”和“聯合擔保”資金等。
服務推動。按照生產條件標準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生產管理制度化的“三化”要求,從建設規劃、工程實施、生產過程三方面入手,對規模化水產養殖業主進行全程、全方位的服務,形成了“政府分管領導關心,農業主管部門主要領導重視、分管領導親自抓,各有關部門支持,高校、科研、推廣等機構協作”的推進機制,解決了業主在編制規劃、利用土地、登記注冊、申報微企、融資擔保、生產技術等方面的一系列難題。
典型帶動。對于規模化水產養殖基地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做到“三個及時”,即及時宣傳,及時表彰,及時命名。利用“重慶市農業農村信息網”、“重慶市漁業信息網”的報道、“水產狀元”、“水產尖兵”的評選以及“重慶市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重慶市水產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的命名等載體對先進典型給予鼓勵和支持,提高其影響力,增強其帶動力,發揮其示范作用。(綠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