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粵西地區北運菜上市旺季,南方農村報記者近日在粵西等北運菜主產區采訪了解到,目前蔬菜運輸九成以上依靠私人車輛,即一個或兩個司機承包一部貨車,一路運至北方,缺少組織并且高度分散。
這種分散的蔬菜運銷對接方式,總是讓收購商心力交瘁。“貨一旦上了車,貨車司機就變成了大爺。”徐聞縣天健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國慶說,他最擔心的是貨運過程中出現意外,出發前總要不停叮囑司機注意車況,小心駕駛。
運輸質量難有保障
目前,北運菜從產區到銷售地區,這個過程主要是由收購商和貨運司機共同完成。一般情況下,產地的收購商和銷售地區的批發商是合作伙伴,不少還是同屬一個老板,收購的鮮蔬通過租用貨車運輸到銷售地區,運輸費用在產區先預付一部分用作中途油費,貨車按時到達后由收貨方支付剩下費用。
這些貨車則主要是私人車輛,由一個或兩個司機承包,普遍缺少組織。機械故障、天氣異常、交通路況等意外狀況時時叩擊收購商的心弦,因為蔬菜批發價格每天不同,前一天行情好,后一天可能就是爛市。“趕不上時間損失就大了。”徐聞果蔬流通商皺鵬先說。
但是司機來自全國各地,無法監管,無人能保證不出意外。雷州市龍門鎮負責提供貨運信息的陳光明介紹,這些司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專門搞鮮活農產品貨運的司機和部分做其他行業物流的貨車司機,在每年陰歷9月到次年清明前后,跟候鳥遷徙一般,到南方做北運菜的貨運生意,季節性十分強;另一部分司機剛好在南方卸完貨準備返回,兼做北運菜貨運。
“司機背景的組成復雜,注定運輸質量參差不齊。”皺鵬先說,緣于對司機的不了解,很難放心自己的貨物可以安全、按時到達。
這種聲音在業內普遍存在。在雷州南興鎮做了20年北運菜購銷的劉永星稱,無論意外事故大小,商品蔬菜損失率有多少,必須要有人到達事故現場處理,處理過程要花銷不少費用和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資金流和物流都會受阻,從而影響了整盤生意,而現在做北運菜購銷的大多數是幾個人合伙集資投資,資金十分有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