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的市民新生活
本報記者黨賀喜
今年53歲的孫愛民是金水區國基路街道辦事處路砦村的黨員農民。說是農民身份,但辦事處的同志卻介紹說,老孫一家五口是典型的“一家五制”。
“一家五制”?新鮮!記者昨日來到路砦村自辦的文北鋼材城。孫愛民經營的北方鋼材銷售部就在此租賃了“一畝二分地兒”。
“職業不一,分工不同,老孫家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之家了。”一旁的村支部委員、二組村民組長徐柏林先替記者揭秘道。可不是嗎,老孫前半輩子是典型的郊區農民,經營了七八年的鋼材銷售生意,現在是典型的商人了,每年的貿易額都在好幾百萬元,他的“坐騎”換了幾茬兒,現在是十幾萬元的帕薩特;老伴兒李桂平除了操持家務,還算沾點“農”字邊兒,家里僅剩的一畝多地現如今又租賃給外鄉人種香菇和平菇了,她當“地主”,收租金;兩個姑娘,老大大學畢業后在小學教書,老二大學畢業后在機關上班;兒子是大四學生。
順藤摸瓜,記者又發現,孫家現在還是“一家三地”呢,哪三地?老宅基地蓋的四層樓房、700多平方米,現在全部租出去,每年的租金四五萬塊錢;老孫又利用這幾年經商賺的錢在市里買了套百十來平方米的大房子;老兩口則常住在鋼材銷售部臨時搭就的簡易房,生意生活兩不耽誤。
頂著農民的身份卻顛覆了傳統農民之家的生活、生產概念,折射的是都市近郊飛速發展的縮影。“上兩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不還是因為這些年城市離咱越來越近,生意越來越多了,照你們知識人的話說就是城鄉一體化加快了,呵呵。”孫愛民用農民語言解讀了城鎮化帶來的勝果。沒錯,徐柏林告訴記者,全村“土著居民”才1300多人,外來人口就超過兩萬。全村有300來人在市場內做老板、打工,而且房屋租賃、餐飲服務成為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說著,孫愛民從抽屜里拿出一沓藍色用工證說:“我雇了10個銷售人員,有8個都是本村的。”記者算了算賬,一個人月工資兩千多,每人每年的進項就三萬來塊錢。
先致富,再帶富,這豈不是老農民、新市民的作用所在嗎!
來源:鄭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