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日報道:(記者王惠綿專欄微博)“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昨天,劉永好委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食品安全應該常抓不懈,狠抓,抓到位,建議國家以“幫扶”和“打壓”相結合,通過生產食品企業的自律、國家的扶持以及社會輿論的監督,讓食品安全問題事件越來越少。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記者采訪。
中國經濟網記者王惠綿(專欄微博)/攝
劉永好認為,食品安全之所以出現較多問題,有兩大原因:一是全國有40萬家食品生產型企業,多數規模較小。由于企業多,競爭加劇,準入門檻比較低,使得公司的利潤率特別低。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在設備及環境保護方面做得不夠,容易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有些不法者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雖然只是少數,但確實對食品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
劉永好表示,也有不少企業誠實經營,規范運作,在食品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當產品拿到市場上的時候,沒有一個特別的食品安全特別溢價。很多老百姓搞不清楚“哪個是假冒偽劣”、“哪個是食品安全做得不好”、“哪個是食品安全做得特別好的”。由于優秀企業生產成本高,反而導致利潤比較低。
針對這種現象,劉永好建議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建立食品安全的準入機制。第一,不能隨便一家企業都可以做食品產品,必須達到一定規模,一定安全狀態,一定要求的企業才能夠做食品產品。第二,強化食品安全的規則、制度、辦法和措施。第三,對于非法生產者、假冒偽劣者予以堅決打壓;對規范生產正常生產的企業給予幫、扶、促、推,從稅收、資金、貸款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它們成長。
劉永好表示,如果“引、幫”與“壓、打”并舉,中國的食品安全工作會做得更好。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