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3月5日報道:
記者呂玥方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不過,近年來的食品安全總讓人揪心:鴨蛋中有蘇丹紅,火腿中有敵敵畏,牛奶中有三聚氰胺,水餃中有泡沫,湯圓中有創可貼……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斷挑戰人們的心理底線。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不僅僅“小作坊”、“黑窩點”出問題,就連很多知名企業也紛紛卷入“質量門”。
最近,在本報與騰訊網聯合發起的網絡調查中,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位居前列。而隨著2012年全國兩會的召開,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的熱點。
在全國政協委員、天正集團董事長高天樂看來,食品安全標準混亂、不健全,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直接原因。“現行的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標齡在10年以上的占1/4,而個別標準甚至已經超過20年未修訂。”高天樂委員指出,歷史包袱、行業利益、交叉繁瑣的行政程序造成了食品安全標準的落后。
而違法成本低,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的另一個原因。“按食品安全法規定,罰款上限是貨值金額十倍以下或十萬元以下,近期有城市進行食品安全整頓,共查辦食品安全違法案件15114件,罰沒款4057萬元。這樣算起來,每起案件的罰款平均僅2684元。”高天樂委員認為,罰款不能傷筋動骨,掙的錢遠遠多于罰的錢,自然讓一些企業被罰后還繼續違法。
“面對這些現象,必須有所作為。”高天樂委員建議,制定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檢驗和認定標準,作為實施食品安全法的唯一依據。他還指出,我國現行的食品監管機制涉及農業、衛生、工商、質檢、食品和藥品監督等多個部門,存在權責不明,甚至部分部門職責重疊交叉的現象,當務之急需要探討如何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監管模式。實行源頭追溯機制,從發現問題的核心開始,通過產品原材料采購、加工、銷售等,從產業鏈條上進行連帶追責。
“同時違法成本太低的情況也要盡快改變。”高天樂委員建議,各相關部門要采取強硬措施,嚴厲處罰違規企業,從行業準入、經濟處罰、刑事責任追究等方面加大懲罰力度,增加違規企業的預期成本,多渠道遏制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來源:浙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