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印良品”
小米不能只是一家手機公司了。
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這是雷軍在今年夏季達沃斯大會上講的,小米接下來的大計劃。雷軍說,要在三至四年內辦1000家“小米之家”。
現在,這樣的“小米之家”正在以每個月5到10家的速度在全國擴張。當你走進小米之家,你會發現,除了展示小米手機以外,大部分區域則展示著空氣凈化器、凈水器、電視、風扇、甚至是電飯煲這類家電產品。
2016年已經快結束,而距離小米上一輪e輪融資和450億美元估值的新聞已經過去了近兩年。在此期間,中國的資本市場上演了驚險的戲碼,a股從高位暴跌后,風險投資市場隨之進入資本寒冬,無論中國美國都有大量公司估值下折,市面上涌現出一片質疑“獨角獸夢”、認為它們估值過高的聲音。小米,正是中國市場上最大的獨角獸之一。
也是在這近兩年中,小米手機業務的出貨量增速也在下滑,甚至被oppo和vivo這種更重視傳統線下渠道銷售的手機廠商反超。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已經進入了緩慢爬坡期,網上零售額2014年的增速為49.7%,去年放緩至33.3%,今年前三季則僅為26.1%。
曾依靠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紅利起飛的小米,它的“互聯網模式”不得不接受外界的質疑。雷軍也開始減少了這兩年公開演講的頻率。
小米無疑還是一家業務基礎牢固的公司,但即便如此,它還是面臨著如何繼續保持高增長,如何獲得更大的未來的問題。從雷軍自身來看,他也不會想僅僅做一家手機公司的老板。
在雷軍對小米怎么做大的思考中,生態是關鍵詞。2013年6月一個下午,他走到劉德的辦公室商討,如果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時代,小米已經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那么在下一個時代到來之前,小米要做些什么才能夠抓住它?
過去幾年建小米生態鏈,到現在要當“科技界的無印良品”,都是小米夢繼續下去的必然辦法。“如果我只賣手機,我的客流量不足,我就會陷入一個死循環”,雷軍今年公開說,客流量不足就要耗費更多的成本去購買流量,購買來的流量也未必會長期留存在平臺上,效率低下。
但智能硬件經歷了2014年至2015年短暫地兩年熱潮后,已經逐漸退溫。智能硬件并沒能滲入普通人的生活,真正賣出了巨大銷量的智能硬件為數不多。這也意味著,小米生態鏈想要真正落地,更需要更有力的渠道,比如線下店。
然而,無論是對標”無印良品“做百貨商店,還是四年1000家的線下店開設速度,都讓外界開始質疑小米,質疑那個曾經說要”專注“的雷軍。
如果還單純把小米當做一家手機廠商,這種線下渠道的鋪設速度,即便四年以后也比不上oppo目前20萬家零售網點。況且,做線下渠道成本昂貴,標榜低毛利的小米真的能支撐嗎?
二、貴!貴!貴!
最開始,小米之家的開設有點“半推半就”的意思。
2014年6月,黎萬強和林斌跑遍了三里屯附近的幾個商圈,想找一個500至1000平方米的店鋪,做小米的線下旗艦店。“那時候什么都不懂,就知道未來小米會有很多的產品,要找到一個大店面把這些產品都放進去”,林斌對36氪說。
跑了三四個月,一無所得。位置太難找了,除了蘋果有這么大面積的店鋪,大部分提供給零售店的店鋪面積都太小。好不容易遇到一個位置也好,面積也足的,一問租金,嚇得林斌一連喊了三次貴,“好貴啊!極貴極貴!”。
無論是手機、電視還是生態鏈的產品,毛利都不高。黎萬強和林斌都沒有線下經驗,賣多少才能在收支上打平?萬一現在的產品還撐不住這么大的店呢?完全無解。
以及,如果要盤下這么大面積的店鋪,資金從哪里來?剛開始林斌提議,是不是可以從小米整體的營銷費用里出,但黎萬強覺得這樣風險不小,這個店租的價格這么貴,以目前的毛利水平來看,未來這樣的店還有沒有可復制性呢?
最后,他倆“舉棋不定,那一年還是沒有做起來。”
店租和人力是兩大固定成本,如果毛利過低,商品不暢銷,則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法負擔固定成本。那么這個線下渠道就無法復制,也不能大規模地鋪開,更糟糕的是,會有更多人質疑小米鋪設線下渠道的能力。
“除非你的手機跟oppo一樣賺很多錢,一臺一千元,那我一個月賣50臺手機就賺回來了,干嘛不開(線下店)?”林斌說。但小米跟oppo的毛利水平差距很大,這直接決定了復制oppo線下店模式不可行。
直到2015年,海淀區政府找到小米,表示支持他們的開店計劃,并愿意將海淀區當代商城六層一個250平方米的店鋪免裝修費、免租金給小米開設線下店。當代商城最風光的時代是90年代,處于海淀區最主要的商圈之一。
一開始林斌還蠻開心,直到開店前,他選了個周末親自站門口前數人流,發現也就100多號人,特別少。
沒有成本,但也沒有人流。但抱著“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的心態,第一家“小米之家”在2015年9月12日成立了。這250平左右的店面中,還保留著1/3的之前的售后維修職能。
小米之家能否運轉并鋪開,直接影響著小米手機和生態鏈產品的銷量,也影響著小米的增長速度和估值;而小米生態鏈上商品的種類,以及暢銷程度,決定著小米之家能否運轉起來。要進入正向循環,需要一個切入點。
三、數量、品質、價格
雷軍很清楚小米的極限在哪里。幾年前的小米只有2000多個工程師,做其他的設備,既沒有人手也沒有精力。最后,雷軍一拍大腿,決定通過投資的形式,“干脆干個生態鏈!”雷軍說道,”迅速組隊搶公司!“
數量,或者說速度,是第一個關鍵。
“就好像滿大街都掉公司下來了,都要靠搶的”,劉德對36氪說。2014年,小米生態鏈投資了27家公司,2015年28家。截止到現在,生態鏈一共投資了近80家公司。
完全靠摸索,拼的是速度。劉德回憶,“最早的時候人家說簽個term sheet,我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我們以為是罵人的話呢。“
現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夏勇峰回憶,最初劉德的想法是生態鏈會和目前大部分的投資公司一樣存在,成為一個獨立的子公司,和順為與小米之間的關系類似。
他們研究了市面上包括蘋果、谷歌等大企業的投資和并購的方式。收購一家剛起步的創業公司,管理成本比較大。收編了團隊后再空降領導,也容易導致原生團隊失去斗志,發展走形。最后生態鏈還是采用了投資的形式,以占股不控股的方式來投資公司。
但占股不控股,必然會提升控制被投公司的難度。
就像無印良品中售賣的商品,都需要保有良好的品質一樣,小米生態鏈所投的企業,生產代表小米品牌的產品時,也都必須符合小米的標準。沒有在股份上的絕對控制權,僅靠信任,對產品是否能按時、按量、按要求產出,是莫大的挑戰。
36氪發現,小米生態鏈投資的團隊主要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小米生態鏈的人帶著項目找到信任的人,以內部孵化的形式來培養生態鏈公司,比如生產小米空氣凈化器的智米科技。截止到2016年3月,有29家公司是從零開始孵化的。
好處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公司在最初就和小米綁定利益,也能保證產品、團隊、設計的一致性。缺點是,孵化這些團隊需要從零開始,會牽扯生態鏈有限的精力。
另一類,是已經開發出產品的成熟團隊,團隊氛圍和小米類似,且生產的產品方向正好也是小米正在關注的。這類團隊本身技術比較成熟,團隊架構穩定,有一部分已經在自己的垂直領域小有名氣,能夠保證產品快速生產,不太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培養和孵化。
但缺點在于,這類企業成長速度快,很快需要推出自己的獨立品牌。這就必須權衡好和小米之間在各個環節的關系,比如生產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等。
在2016年小米生態鏈的夏季閉門會上,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就提了一個意見,“作為一個獨立創業公司,必須自己把握供應鏈關系,不應該由小米生態鏈去代管供應商關系和采購關系”。
矛盾之處在于,除了品質外,小米也要保證自己售賣的“米家”系產品,性價比夠高。而只有生態鏈產品的統一采購,才能降低采購成本,保證低毛利的模式可延續。例如,集中采購,就有助于跟高價值的芯片時能集采施壓談判。
最后,小米生態鏈供應鏈總監趙彩霞,提了一個方案:各個生態鏈都可以和供應鏈單獨談判,在此基礎上,集中采購的價格也公開透露給各個企業。“一家生態鏈公司單獨談判可以拿到最低價的時候,自然不需要走集采,同時也完成了轉變為一家獨立公司的過程。”
四、線下門店不一樣
這近80家公司給小米創造了近30種產品品類,數百個sku。而其中,還包括電視、空氣凈化器、平衡車等產品,特別需要線下體驗才能做消費決策。
趙德非第一次踏入當代商城的“小米之家”時,第一感覺是“原來小米除了手機以外,還做了這么多產品。”
他今年29歲,從大學畢業以來就一直在關注小米手機,逢小米出新品必搶。去年9月,這枚資深“米粉”聽說小米要在中關村開第一家線下直營店,就想去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買到小米note頂配版的現貨。結果到了那邊卻被店里其他的小米家電產品吸引。
雖然那天他什么都沒有買,但回去后卻和妻子興奮地分享了自己的見聞。第二天,他帶著妻子又來到小米之家,當場買了一臺小米電視。
“以前小米之家都藏在寫字樓里,總覺得不太放心,怕什么時候關門不見了找不到人。現在開在商場,就覺得至少店在,幾年內跑不掉,有什么問題也能馬上找到人,”趙德非說。
從那之后,趙德非到周末就會帶著妻子和孩子去商場逛逛,順便看看小米之家里又推出了什么新產品。
“線下店開設以后,我最大的發現就是,我們真的開始觸達一些過去觸達不到的地方和人群”,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林斌告訴36氪,他目前是整個小米之家的主要負責人。在開實體店后,類似趙德非這樣的米粉,就可能影響家人一起來“小米之家”逛逛,進而成為小米的新用戶。
“小米之家”第一家店的結果出乎意料。周末人流量不到200人的當代商場,在小米之家開設后,每日人流量穩定地保持在1000至1500人,周末能達到2000至3000人的水平。
上海大悅城的小米之家,有接近400平方米的規模
看起來,“小米之家”反而為這家老牌商場導流了。人流即流量。林斌發現,連續三個月這家“小米之家”的流量保持穩定的數量,并在以每個月幾百人的數量緩慢增長。
流量在整個零售鏈條中的位置最為重要,“首先你得有人進去,才可能實現高轉化率,實現了高轉化率,才說明你能賣出很多貨,才能做出那些業績”。
還有件事讓林斌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如果你有觀察別的手機公司開的店,他的人流量跟我們差太遠了”,林斌說道,“我們都是在一個比較差的位置上”。
今年3月,小米在海淀區華潤五彩城購物中心的地下一層,開設了第二家“小米之家”,沒過多久,斜對面就出現了一家華為體驗店,但人流量明顯少多了。
從那以后,林斌每周不是在看店面,就是在去看店面的路上。截至2016年12月7日,一年半的時間里,小米已經在全國開設了42家“小米之家”,開在23個省的38個城市里。林斌告訴36氪,最晚2017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開到100家。
從當代商城店的經營數據來看,林斌發現,在現有的品類和sku數量下,兩百多平的面積最容易實現收支打平。只要打平,就有模式復制和擴張的希望。
但是,每個城市的人力成本和店租成本都在浮動,最后他摸索出一個公式:一線城市由于人流量、購買力旺盛,小米能夠保證200至400平米的店鋪基本不虧損。二三線城市,包括佛山、邯鄲、洛陽等城市的店面,基本維持在100平方米至180平方米正好。
幾乎所有的小米之家都開在商場里,商業地產幫助小米了解決工商稅務的問題,維護現場秩,甚至能打擊排隊搶購時的黃牛。為數不多的兩家街邊店,也是和邯鄲當地的零售商愛力合作的,位置、稅務、工商由零售商負責,小米只需要負責運營。
現在,小米之家的貨品陳列,比無印良品寬松,比蘋果店密集。截止目前,生態鏈已經的這近80家企業,平均一個星期至少能提供一個新品,總計300至400個sku。
僅從今年10月到11月,米家平臺上就先后發布了米家空氣凈化器pro、米家pm2.5檢測儀、米兔積木機器人、米家ih電飯煲、小米圈鐵耳機pro、小米運動藍牙耳機、小米音樂鬧鐘、小米便攜鼠標等8款產品,還有4款包括小米mix在內的手機。
200平米很快就會不夠用了。林斌估算,最快一兩年內,小米生態鏈所提供的產品是足夠支撐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店面運轉。
五、100個1億美金公司,和一個百億美金公司
小米年均數千萬的手機出貨量、miui數億用戶,讓小米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流量池。小米之家,又讓這個流量池變得更大。
“你要能進小米生態鏈,你就是躺著賺錢,”一位創業者告訴36氪記者,他有些憤憤不平,幾年前他錯失了這個機會,最后同行競爭對手被小米投資,現在只好轉型做其他產品。
昆侖萬維集團董事長周亞輝評價,小米生態鏈是2015年最成功的創業模式。”創業公司能夠進入小米生態鏈的話,有很高幾率進入1億美金的行列。“
截止2016年3月,小米兩年內投資的55家生態鏈企業中, 7家公司年收入過億,2家公司年收入超過10億。
不僅是1億美金的公司,從目前公開的融資數據來看,智米科技、紫米科技、ninebot和華米科技已經成為了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
劉德在今年小米生態鏈分享會上,分析生態鏈成功的原因在于有很強的團隊、有很好的產品、有渠道銷售、能順利回籠資金、能持續研發。”這個鏈條對于小米生態鏈來說是封閉的,理論上來說這個模式不容易崩盤”。這就是現在的小米,一個開放而又封閉的生態。
所有米家產品,小米從設計、采購、銷售都深度參與。由小米統一跟生態鏈企業定量采購,在小米官方線上渠道和小米之家銷售。
甚至是生態鏈產品的包裝,都針對線下銷售的特點而重新更換過一遍。
如果你想做一個一億美金的公司,”商業模式或者壁壘都不重要“,周亞輝分析說,”小米就是‘爺’,讓你干嘛你就干嘛,這樣做一家一億美元公司難度就不大“。
“一億美金公司的創始人,他們最大的能力就是bd拓展能力,想辦法把小米投資部的人搞定,讓他投你,再拉上幾個能夠搞定工作模塊的人,這樣成功率就比其他創業的成功率高太多了,“周亞輝說。
小米的未來則需要建筑在生態鏈公司的基礎上。“如今的百億美元、千億美元公司的創始人不像以前那么獨了。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創造出一個開放的生態,就無法成為百億、千億美元的公司。”
過去三年,小米生態鏈內部的管理決策機制也經歷了好幾輪的推翻重來。
因為他們要最快速度地“搶公司”,第一年,劉德給了產品經理很大的權力,一個產品經理可以決定投哪個產品。但當這個模式做了一年以后,很快感受到天花板,“如果你不夠開放,你的能力就會成為公司的瓶頸”,劉德說。
第二年,劉德把每個項目經理看的產品互換,采用幾個人同時看若干個項目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第三年,又成了一個人看一個領域,但需要在會議中給所有人解釋投資的理由是什么,要說服大家支持。否則即便是投了,也得不到體系上其他部門的支持。
一開始,劉德和夏勇峰都覺得生態鏈最多不過是十幾個人的團隊。現在,為了保證和生態鏈企業進行密切溝通,平均每個公司都需要一個對接的項目經理。此外,很多生態鏈的產品是是小米來負責ui、ue設計,加上供應鏈管理,為了滿足發布產品和產品推廣的需要又配備了市場團隊,現在整個生態鏈接近200人。
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現在,“小米之家”一年,平均單月單店銷售額7000萬人民幣,每平方米銷售額25萬人民幣,和星巴克、apple store相當。因此“小米之家”也被小米內部看做是小米手機后,最具有想象力的業務。
2015年開始,所有生態鏈的產品經理都在小米之家站過店。林斌和劉德還常在一起去商討哪些品類適合在小米之家銷售,生態鏈還能怎么給小米之家提供合適線下銷售的商品。
后來,他們舍棄了一些不適合線下展示的品類。小米生態鏈目前最貴的單品是騎記qicycle r1公路自行車,售價19999元。劉德認為,這個產品單價過高,線下實際賣不出幾臺,線上銷售的效率更高。
取而代之的,是這款2999元的電動助力車。
以往,生態鏈的大產品開發周期在18個月至26個月。為了幫助小米之家吸引客流,生態鏈也開始找一些開發周期短、以及一些有季節屬性的單品,比如今年8月份推出的69元的品羅晴雨傘、19元的米家簽字筆等。
庫存上,80%主要依賴于小米網對于產品銷量的預計來訂貨,20%依賴于生態鏈配合小米之家的判斷進行提前備貨。當生態鏈發現某個產品好賣,即便小米網還沒有向生態鏈訂貨,生態鏈自己也會做一部分備貨,以備萬一出現脫銷的情況來不及生產。
線下店生意運營起來,需要摸索的門道還不少。“如果說小米的第一次創業是電商創業,那么小米之家算得上是小米的第二次創業。“林斌說。
現在的小米之家變成了一個集蘋果直營店、costco和無印良品于一體的零售混合體。林斌告訴36氪,小米之家毛利比costco的12%還低一些。costco通過供應商供貨走量,小米之家則通過銷售大批量的生態鏈產品走量。
換句話說,只有在未來小米之家開到1000家規模以上,并且生態鏈產品都能復制小米手機盈利的模式,通過規模化量產降低成本,并且成功銷售,才有機會盈利。
但是劉德也承認,現在還很難批量大規模復制小米之家的模式。“線下連鎖店有可能會有一個怪圈,當他到了100家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你做的越多,成本越高的情況”,現在他和林斌要做的是,就是在前100家小心試錯,總結和嘗試,在100家以后再真正開始放量鋪開。
另一方面,生態鏈本身也還存在一些不可控性。除了生態鏈和生態鏈企業之間的控制問題以外,這個被稱作“竹林效應”的生態鏈模式,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唯一有崩盤可能的是,重大的質量問題,連續在不同公司出質量事故,瞬間造成了負面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劉德在小米生態鏈分享會上說。
小米在做一件大膽的事情。如果事成,那么小米能在零售行業建立起一個新的行業門檻,就像劉德說的,“零售行業的門檻更復雜更高,無論是選址、裝修、選品,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講究,當小米都做成了這些事情,別的手機廠商想超越就不那么容易了”。以及,“我們跑得足夠快,快到別的公司追不上我們”。
但這個完美的邏輯背后,也隱藏著各種不可控的風險。
來小米以前,每周去看畫展是劉德的固定項目。他最喜歡的一個畫家名叫任重。“我常常在想他的破綻在哪里? 他技巧極好,畫什么都無障礙”,后來劉德發現,這種美中不足來自于,缺少偶得感。
“很多人里問我,怎么控制這些公司,怎么處理這種關系”,劉德說道,小米能亦步亦趨地走到現在,都靠每次遇到風險后的修復和預防,沒人能夠預測下一次風險在哪里。換句話說,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可控,所有的分寸都拿捏都很到位,那么你的作品注定中庸。
沒有一家厲害的公司是在風平浪靜中誕生的。劉德說,“幸好這件事情足夠復雜,上來就不可控了,太美好了。”
中華廚具網 http://www.hoppeco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