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百色市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新安村小學開學,中午時分,四年級的女生班秀妙捧著熱呼呼的飯菜,開心地吃著。
好吃!一句簡短樸實的話道出了這個農村小女孩的心里話,以前她和其他同學都是自己帶米到學校蒸,能吃的菜也很少,但昨日的午餐,不僅有青菜、豆芽還有肉片、雞蛋。
當日,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安利公益基金會共同推出的春苗營養廚房項目在該校啟動,未來3年,該項目還將在廣西、重慶、陜西三省的農村貧困地區建設1000個春苗營養廚房,讓更多農村的孩子吃上營養的飯菜。
1 當18年廚師昨日做菜*輕松
作為該項目全國啟動的**個點,春苗營養廚房給新安村小學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這就是我們學校以前的廚房,該校校長黃憲昌指著幾幅過去拍的照片向眾嘉賓介紹道,過去做飯做菜完全用柴火,用磚砌成的爐灶被煙熏黑。
黃憲昌說,全校384位學生,在學校就餐的學生總共有212人,其中180人是留守兒童,過去學生的午餐和內宿生的晚餐營養確實和城里的孩子有較大差距。學生們一般都是每天帶米到學校,由學校幫蒸好,有一點青菜和肉末。盡管地方黨委和政府對學生營養餐問題也很重視,出資改造了廚房,但廚房設備缺乏。
而由中國關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會推出、安利公益基金會捐贈的春苗營養廚房項目,是選擇具備基本條件、有一定規模、以留守兒童為主的農村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由該基金會提供不銹鋼蒸飯車、工作臺、冰箱、碗柜和面機、售飯卡機等廚房設備。
走進春苗營養廚房,記者看到里面干凈整潔,烹飪、儲存、保鮮等各種廚具一應俱全。
當日的中午12時許,該校的學生們陸續排隊到廚房打飯,在這所學校工作18年的廚師潘英安說,當天是他當廚師*輕松的一天:以前燒柴火,做一頓午餐要花3個小時,現在用新的廚房設備,40分鐘就搞掂了。
2 菜式增多了,營養均衡了
在采訪時,記者看到廚房里掛的牌子顯示當日菜譜有炒青菜、玉米碎肉、綠豆芽、冬瓜肉片,煮雞蛋(免費)、湯水(免費),一葷兩素加米飯不超過2.5元。
而在新安村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都在開心地吃著午餐,六年級的學生王麗華是一位內宿生。她家距離學校要走1個小時30分鐘的路程,以前廚房的設備很少,師傅做的菜也比較少,但現在吃的菜式增多了。
看著學生們大口大口地吃飯,安利公益基金會副主席陳朝龍也很開心,他向記者介紹道:過去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要從老遠的地方帶飯到學校來吃,營養得不到保證,即使是學校統一做菜,也因受到廚房設備缺乏等限制,難以為學生提供營養均衡的飯菜。
而根據國家政策,政府對義務教育段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小學生每學年發放補貼750元,即每人每天發放3元的伙食補貼,該項目將依托國家發放給寄宿學生的伙食補貼,通過為學校提供廚房硬件設備來改善學生們的伙食。目前田東縣相關部門將國家補貼款直接打入每個學生的飯卡中,如今該校葷素加主食,每頓飯僅2.5元左右。
中華廚具網(www.hoppecoke.com)